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首先,卫星上天需要轨道位置,就好比停车要占个停车位;其次,系统运行需要频率资源。这两样资源,现在都很紧张,争夺也很激烈。比如说,按照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卫星频率的使用权属于先发射的一方。” 北京时间10月25日23时3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意味着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 到2020年左右,由35颗导航卫星组成的北斗,将形成覆盖全球的定位、导航以及通信服务能力。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太空中,它将有能力与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格洛纳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一争高下。 保障国家安全,竞争民用市场 目前,美国的GPS占据着全球导航应用市场的绝对份额。在中国国内导航市场,GPS更是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既然天上已经有了GPS,为什么中国还要耗费巨资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指出,“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迄今为止的卫星导航系统,虽然都能发挥民用功能,但追根溯源,其初始动机都在于军事用途。美俄(苏)的两代卫星导航系统都是冷战的产物;欧洲的伽利略(GALILEO)系统本身就是“欧洲独立防务计划”的一部分;日本的卫星导航计划,既可以看作是日本军事“复兴”计划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一个辅助性计划;印度的卫星导航计划则是由空军推动的。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原本被地理空间割裂的不同战区已被连通为一个全球战场,如果没有可靠的导航体系,就无法实现多兵种、跨地域协同作战。随着科技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其对导航定位卫星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果没有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在紧急情况下,一旦拥有导航定位卫星系统的国家关闭系统,性能再高的武器装备也无法发挥效能。比如,美国的GPS导航系统能够放出高精度的信号,也可以在必要时有选择地屏蔽信号,瘫痪对方的军事调动和高性能武器。《华尔街日报》就曾说过,如果发生冲突或紧急情况,“美国可能会断开GPS网络”。 因此,建立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是避免在突发战争中受制于人,保证国家安全的命脉。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卫星导航产业已成为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全球发展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