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相继传出了要出台对私人小汽车限制使用政策的舆论。舆论的背景自然和汽车与社会的矛盾有关。 眼见的事实是,随着大众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交通拥堵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些城市的做法是否合理,我们听一听有关专家怎么说。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提出了“谁适应谁”的问题。他说,在汽车大量进入家庭以后,我们发现,现在的城市结构发展状况已不能解决汽车社会到来所产生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提出一个“谁适应谁”的问题:是说现阶段城市结构布局规划是合理的,只是汽车消费的速度太快,已超出了城市的承载能力,要缓解堵车的压力,就应该减慢汽车消费的增长,以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还是说,我们的城市结构布局本身有问题,我们应该改变城市不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以适应汽车的快速增长。我认为,我们的城市结构布局是传统的,它的基础结构已不适应大众汽车消费时代,这是需要改变的。 实际上,正如刘世锦所说,我国城市结构的布局本身存在问题。国内绝大多数大城市的中心区都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商业设施的集中地,郊区和卫星城则逐渐发展为市民居住地。上班时千军万马集中拥向城区,下班时集中撤离,这种过度集中的放射状交通流,大大超出了道路的承载能力。 为此,经济学家鲁志强认为,从我国目前各大城市的交通结构看,普遍存在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发展不足、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滞后、自行车交通分担率过高、小汽车发展势头强劲的不协调现象。他认为,只有准确认识各种交通工具的使用条件和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点,使其合理分工,才能发挥整个交通系统的效率。 不管是有车族也好,无车族也好,所有出行的人图的就是快捷、方便、舒适。当坐地铁、轻轨比开车方便、快捷时,人们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公共交通。 譬如在私车拥有量很大的东京,人们从城郊到市区工作、娱乐,大都搭乘轻轨列车。因为发达的日本城市轻轨交通准时、快捷、方便,由于城市车多、停车场少,驾驶汽车反而不便。在柏林,公共交通网路密集,9条地铁线、15条轻轨和156条公共汽车线路,以及在柏林东部地区的28条有轨电车线路,人们可以快速安全地到达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 鲁志强说,在现代化的都市里,私人汽车和公共交通的关系应该是互补的,它们相互连接,互为补充,形成立体交通网络,地面轻轨、地铁、城市铁道、公交专用线及家用小汽车,各走各的路。(中国汽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