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 2003年5月25日,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发射成功。前两颗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这两颗卫星构成了独特的“双星有源定位”系统。第三颗“北斗一号”是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星组成了中国完整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正如“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 公司总裁周儒欣指出,中国的卫星导航应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绝大多数应用都是建立在美国的GPS之上。如果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关闭应用,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有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这就是建立“北斗”系统的意义。 提到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就不能不说说大名鼎鼎的GPS了。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世界上第一种覆盖全球范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目前通过24颗卫星构成的星座能够有效覆盖全球大约97%的面积。 此外,能与之抗衡的只有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这一系统在前苏联时代开始建立,目前在轨星只有6颗可用,不能独立组网,只能与GPS联合使用。目前,GPS定位精度可达15米,测速精度0.1米/秒;GLONASS导航定位精度约为30—100米,测速精度0.15米/秒。 曾有国内媒体报道称,“北斗一号”系统是中国版“GPS”,这是很不准确的。首先,“北斗一号”是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只能覆盖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而GPS和GLONASS都是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在全球的任何一点,只要卫星信号未被遮蔽或干扰,都能接收到三维坐标。 其次是作用原理不同,“北斗一号”是用户先发射需要定位的信号,通过卫星转发至地面控制中心,地面控制中心解算出位置后再通过卫星转发给用户;而GPS和GLONASS只需要接收4个卫星的位置信息,由自己解算出三维坐标。这是由于“北斗一号”本身是两维导航系统,仅靠2颗星的观测量尚不能定位,观测量的取得及定位解算均需在地面中心站进行。 虽然不及GPS神通广大,但“北斗”系统也有着GPS和GLONASS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公司总裁周儒欣表示,“北斗”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快速定位,为服务区域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实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与GPS民用定位精度相当;短报文通信,一次可传送多达120个汉字的信息;精密授时,精度达20纳秒。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放了GPS民用领域,截止目前,卫星导航定位市场已经演变为每年价值近千亿美元的一系列全球性产业链和战略合作关系。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已经不由自主地被捆在美国的这辆战车上。GPS在民用领域的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越了其最初的军事色彩。 面对这种居高临下的强势,包括俄、欧、中、印在内的世界主要科技体选择了独立发展、联合生存的道路,其中欧洲的“伽利略”计划成为主要节点,除中、俄积极参与外,印度将要发展的以6到7颗卫星组成的南亚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也选择了与“伽利略”的合作。此外,为减少对GPS的依赖,中、印、德等国都发展了GPS/GLONASS兼容接收系统。 无论是GPS,还是欧洲“伽利略”,政府的政策支持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推动“北斗”系统的战略发展,2005年9月,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出《关于加速推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有关工作的通知》,正式将“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列为国家基础建设规划。 据《中国航空报》报道,“北斗一号”总设计师、国家高轨道通讯卫星首席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范本尧表示,2010年前,集无源和有源定位于一体的我国导航定位系统——二代“北斗”将建成,届时,国民经济各领域都将从中获得更大的效益。 |GPS手机 ||| |